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国不莱梅地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德国不莱梅地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故事从一张陈旧而神秘的地图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毛驴、热情勇敢乐观的英雄猫、因为口臭而不敢随意说话的小狗、还有梦想着能成为优秀歌手的小母鸡,他们一路追寻着梦想来到传说中的布莱梅,却不知道实现梦想的喜悦是如此短暂:乐队所有的乐器都被偷了!我们的动物朋友们最终能否找回乐器成为“布莱梅乐队”并实现梦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虽然汉萨同盟的形成过程很复杂,牵涉面很广,很难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但是,只要抓住了地理与交通这个核心脉络,就能很清楚的解答汉萨同盟的形成原因与过程。
多插一句,还是得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汉萨同盟,有些人可能还不了解它。
用最概括的话说,汉萨同盟是一个超大型的国际商人组织,诞生于中世纪,解体于1669年。汉萨同盟的成员都是些商业城市,地理位置分布于欧洲北海与波罗的海周围,最东面扩展到芬兰与俄罗斯,最西面扩展到英格兰,最主要的成员国都是些德国北部城市。
图注:汉萨同盟鼎盛时期的商路地图
汉萨同盟是如何形成的?
汉萨同盟从表面上看是商人们在13世纪自发形成的,以德意志商人为核心,但其实它的形成有庞大的历史渊源,根植于更早的欧洲贸易传统。在古代,商业贸易与地理交通关系最密切,贸易运货怎么运?首选当然是海运,这里第一批地理要素就出场了。
图注:海运是中世纪欧洲最有效率的运输方式,图为汉萨同盟时代流行的船只
一个半岛、两个海
欧洲的北海与波罗的海这两个海,差不多大,被一个半岛阻隔开,这个半岛就是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众所周知丹麦的南面就是德国,北部德国与两个海都畅通,因此北部德国在欧洲交通地理上,就变成了一个十字路口,一个连接北海与波罗的海贸易的中转站、一个枢纽。这直接导致一个历史后果,当时北方的德意志人民大量的从事商业贸易,堪称一个商人民族,有很多商人云集的城市,从神圣罗马帝国获得自由城市的地位,主要财源就是欧洲北部的远程贸易。
图注:中世纪后半期,富裕的德意志商人遍布欧洲各个角落
汉萨同盟的四个根基城市
北部德国坐拥贸易十字路口,自然商贸重镇林立,其中有四大天王:科隆、汉堡、不莱梅、吕卑克,都是傍河而建,近通大海,中世纪德意志商人纵横四海,在欧洲各个地方都落脚生根,东西南北,四方倒卖,大发其财。(建议从地图上查看下这四座城市的位置)
前面提到过汉萨同盟诞生的历史渊源,下面就围绕这四大天王城市一一展开。
首先,科隆靠近荷兰与比利时,跨海远达英格兰,最早到1066年威廉征服英格兰,科隆与伦敦就有紧密的贸易关系,商业交通横跨北海,大量德国人旅居英国伦敦,英王专门开辟一块地方,给德国人设立商馆、仓库做生意。英国中世纪盛产羊毛,都被德国科隆商人往东贩卖到欧洲去。另外科隆与比利时的布鲁日也建立了强大的商贸交通,因为低地国家已经是欧洲贸易的地理另一大枢纽。科隆就此变成贸易西线基地
第二,再来看看吕卑克,吕贝克主要建立的商贸交通,通往瑞典的维斯比,进而通往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吕卑克就此成为东线贸易基地,主要贩卖的商品都是俄国出产的毛皮、蜂蜜、琥珀,瑞典的铜、鱼,波兰地区的粮食。
最后看看汉堡与不莱梅,这两座城市很早就是北部德国沟通英伦三岛与大西洋的商路起点,而且这两座城市都靠大河,沟通中部德国与南部德国,汉堡、不莱梅与吕卑克地理位置接近,很早就达成友好贸易联盟关系。
瓜熟蒂落,汉萨同盟诞生的关键时刻
根据目前谈到的这样的形势,13世纪时雄心勃勃的德意志商人,用宏观的视野审查地图,一个惊天宏伟的计划就此浮出水面:德国商人发现,如果能把西路波罗的海的贸易与东路北海的贸易囊括到同一个贸易体系中,确保德意志商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与互惠互利,同时团结起所有德国商人的海船力量,那么整个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商业贸易就会被德国人掌握,利润将会异常巨大,在未来甚至能实现垄断,排除其他民族商人的进场。
图注:如今的德国古城吕卑克已经不是当年的汉萨同盟首府,成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城
汉萨同盟就此诞生,首先提出并执行的是四大天王中的吕卑克,它根据与汉堡的友好联盟协定为底本,制定了一系列汉萨同盟的规则与机制,任何一座城市,只要加盟汉萨同盟,在经济上,就能享受统一的最优惠关税,降低竞争、享受互不侵犯的保证、享受共同行动的团结决策。在军事领域,汉萨同盟加盟城市团结一致的行动,强力打击肃清海上的海盗与陆地上的强盗,对抗封建领主的侵犯,挤压其他民族商人的竞争空间。
图注:挪威卑尔根曾经是汉萨同盟在北欧的重要据点
汉萨同盟在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起核心主导的是分散在各个国家的德国裔商人,加盟的城市包括伦敦、布鲁日这样的西欧城市,卑尔根、斯特哥尔摩这样的北欧城市,也包括诺夫哥罗德、里加、维斯比、但泽这样的东欧城市。从它诞生开始,德意志商人基本上主导了整个北方欧洲的海上贸易,联通东欧与西欧,获取大量的利益,同时排斥很多其他民族的商人从事欧洲的贸易。
图注:汉萨同盟城市汉堡至今仍然是欧洲重要的贸易港
总结:汉萨同盟的形成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根植于长期的欧洲贸易传统之中,也没有特定历史伟大人物的主导,而是德意志商人雄心与动机下顺理成章的一种聚合。
在汉萨同盟的鼎盛期,它更像一家凌驾于各国主权以上的公司,依靠海上霸权、它垄断了丹麦、挪威、瑞典三个国家的所有海外贸易,也大大挤压了其他国家的贸易份额。
这样一家由分散居住在各个国家的德意志商人组建的国际“公司”,超越王权与主权,为自己的利益而运作,必然会导致很多反对力量的出现,也为它日后的衰亡埋下基础,不属于今天的问题范畴,就留待以后再分析。
图注:21世纪的历史爱好者斥巨资复原的汉萨同盟船只
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欧洲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欧洲格局的影响,简单进行梳理、分析。
背景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简称神圣罗马帝国,又称德意志帝国),建立于962年,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路德宗教改革后,形成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对立。充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扩大权力和建立霸权,站在天主教联盟一边反对新教,歧视并迫害国内新教徒。
1618年5月23日,奥地利统治下的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在布拉格冲入王宫将皇帝的两名大主教钦差从20米高的窗户扔出去,史称“丢窗事件”。震怒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决定以武力征服捷克,由此引发了德意志内战,也就是历史上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德意志内战爆发后,欧洲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目的纷纷卷入战争。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及俄国支持德意志新教联盟,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廷支持天主教联盟。战争很快演变成为全欧洲的国际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十年之久。长年累战使参战各国的财政陷入重重困难,兵力疲惫。于是,从1643年7月开始,交战双方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布鲁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谈判议和,马拉松的谈判于五年后达成停战协议,1648年10月24日签订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对欧洲社会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条款繁多,主要涉及几方面内容:和约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法国得到洛林的3个主教区(梅林、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迅速成为北欧强国。另外,条约正式承认瑞士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为独立国家(至今的瑞士,一直没有卷入国际纷争,被称为永恒的中立国),同时正式承认40年前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的独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而在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和约主要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经过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地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和约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和约是结束三十年战争、恢复欧洲社会秩序的重要文件。它对欧洲影响一直持续到1806年拿破仑灭亡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对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丁重要影响。
1、和约标志近代民族国家体系开始建立
近代民族冈家制度的确立,是和约对近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和约打击了中世纪两欧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冲击了形式上处于统治地位的基督教世界共同体。十年战争打击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及其盟友西班牙、罗马教皇,诸侯实力加强。战后签汀的和约否认了中世纪长期存在的“一个教争,一种主权”的局面,承认各封建主及诸侯在其领域内最高统治权。他们获得了领地内最高不受干涉的征税、结盟、军事等权力,此即后世的主权。随着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的打破,“近代民族国家作为天主教世界的对立面”,开始成为国际关系主体。这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两方面:政治地图和力量对比变化。《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促成了新政治格局产生。
首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近代欧洲版图。和约对于三十年战争期间各国领土变更予以肯定。和约规定:法国1552年占领的都尔、麦茨、凡尔登等洛林七地以及阿尔萨斯地区得到承认,其“天然疆界”的要求得到部分实现。瑞典则获西波米拉得尼亚及东波美拉尼亚部分地区,控制了奥得河、易北河、威悉河等河流人海口,波罗的海一度成为其“内湖”。此外,勃兰登、萨克森等帝国诸侯还获得了土地赔偿。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还调整了各国力量对比。
(1)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是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也是最大受害者。战争期间帝国经济衰落,许多矿山和制铁、铸造的工场被毁,工商业衰落,城市丧失原先的商业意义,沦为诸侯的政治中心。人口也因战争锐减。萨克森公国在瑞典参战初期被杀戮934000人,战前有八万居民的上商业中心奥格斯堡城,战后变为仅
有12000人的荒凉市镇。政治上皇权衰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德意志帝国近代分裂局面正式确立,“德意志帝国”成为空洞的称号。
(2)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是第二。连年战争使西班牙受到沉重的打击,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陷入经济衰落、财政紊乱、霸权衰落之中。三十年战争更是雪上加霜,西班牙损失了300艘战舰,海军全军覆没,沦为欧洲二、三流国家。
(3)法国、瑞典是这个条约的最大受益者。《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首先确认了其在战争中获得的新领地,并且赋予两国和约保证人的地位。两国获得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的权利。
4.和约形成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中一个常见原则:力量均衡或均势原则。
三十年战争打击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使欧洲各国间力量达到平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本身就是妥协的产物。和约最突出的内容就是运用法律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权威。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但是同时却又承认了另一类政治实体,即对于德意志帝国诸侯主权的承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当时签约方的主要目的是迅速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社会秩序。《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使欧洲实现了力量均衡,此后该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拿破仑战争及一战后该原则均有体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不莱梅地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不莱梅地图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